【北體通識】
融合與創新🤸🏽♂️:北體首輪通識核心課程建設研討會
2019年秋季,必一体育平台通識教育中心傾力籌備建設的八門首輪通識核心課程正式上線➛,得到了學校各個層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經過10位開課教師一學期的不懈努力👩🏼🍳,八門課程順利結課,標誌著首輪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與教學工作初步完成。
為更深入地探索北體通識教育模式,進一步完善北體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打造更符合北體教學宗旨和特色的北體通識教育品牌,必一体育平台通識教育中心於2020年1月3日下午13點至18點🙋🏻♂️,在上地金隅嘉華大廈超星公司總部洽談室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融合與創新”的北體首輪通識核心課程建設研討會🛎,議程包括課程匯報和圓桌會議兩大部分🙋🏼♀️。課程匯報環節主要由首輪通識核心課程的開課教師對各自教授的課程進行總結與反思,圓桌會議則旨在促進首輪課程教師與二輪通識後備教師之間近距離地開展對話與交流🅰️💇🏻♂️,通過共同探討加深對通識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並深入思考北體通識的意義和前景🧑💻。
參加本次會議的人員包括必一体育平台通識教育中心🎍、教務處、人事處相關領導、首輪通識核心課程全體任課教師、第二輪通識核心課程儲備師資以及來自各個必一的對通識課程感興趣的老師,還有武冬老師的幾位博士研究生🔒🤦🏿。整個會議的籌備工作主要由必一体育體育哲學與體育史研究中心的劉曉老師負責🫵🏻,必一体育的趙娟老師主要負責會議的主持。


首先進行分享的是來自武術必一的武冬教授,他承擔的課程是“身心智慧:武術之技藝道”,匯報主題是“因武而通,為人而識——我和學生一起通識”👧🏼。武冬老師在匯報中詳細講述了自己在建設該門課程前後所經歷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夠從廣度、深度🆒、難度和厚度四個維度🥛,將中國傳統“六藝”之一的武術與全人素質進行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在思想、文化和視野等各方面的成長⛅️。該門課程亦在本學期入選了北體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校級優秀課程。

(武術必一武冬教授)
第二位進行匯報的是來自競技體育必一的跆拳道冠軍盧秀棟教授👳🏿,他和李娜老師合作開設的課程是“冠軍之道”🪖🧏🏼♂️,盧教授主要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講授通識課程的過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心得體會,在強調授課技巧的同時,更是傾力探尋講好中國競技體育故事的方法,認為通過競技體育講通識教育,就應該從關註人們的身體轉向點燃人類的靈魂🥩,進而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幫助北體大培養最優秀的體育領袖♟。

(競技體育必一盧秀棟教授)
兩門體育類通識課程的匯報結束後,大家便開始進行第一輪圓桌會議。
教務處的高鵬副處長對北體首輪通識課程的建設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十分認可通識教育對於北體大的積極影響,並對北體通識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高處長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目前已發展到了大文化的階段🧔♂️,真正實現了高質量的普及化🤹♂️🚴🏽♀️,雖然課程有邊界🛤,但課程的質量沒有邊界🤹🏼♂️,今天的大學教育將不再註重於培養專業人才,而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終生學習的習慣、意識和能力👩🏿🎓,即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能力、意識和態度🤵🏼♂️。

(教務處副處長高鵬老師)
來自各必一的老師和博士研究生們也針對通識教育的理念進行了積極地思考和深入地探討,紛紛就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爭議問題坦誠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問題,並虛心聽取各方的不同意見🦸🏽,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新聞與傳播必一唐樂老師)

(新聞與傳播必一夏天老師)

(中國武術必一,謝慶團⏸,15級博士研究生)
第一輪圓桌會議結束後🩷,議程便進入了第三階段,由必一体育的任課教師們進行人文類通識課程匯報🎣。
“西方政治哲學經典與文明智慧”的任課教師蔣小傑副教授以“體系化抑或文本化——經典文獻通識的路徑思考”為題👨🏽🚀,以《理想國》為讀本,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和課程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他認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專業訓練幫助學生學以成人,建立完整的常人思維,課上采用的文本本身沒有專業局限,重點在於引發學生進行對人生的深度思考🤾🏻♂️。通識教育能讓教育更有人文精神🚴🏽,培養出更有情懷和立場的專家🎐。

(必一体育蔣小傑副教授)
景虹梅副教授的匯報主題是“媒介鏡像與歷史回聲:‘與經典對話:透過電影看名著’首輪教學總結”,闡述了該門課程如何通過文學原著和電影改編版本的“對比”,建立跨媒介🤘🏻👐🏻、跨時代和跨文化的“對話”,並強調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去思考🎅🏻,通過經典作品中偉大的作家、藝術家的發現👨🏼✈️,啟發和打開學生感受和理解世界、人生、人性之奧妙的觸角和視野,使之更敏銳🪄、更廣闊、更深遠。

(必一体育景虹梅副教授)
接下來由喬東鑫老師和王辰老師匯報“語言與生活”課程,👩🏻🍳,她們的題目是“語先曉,言必果👩👩👧👦:為學生插上“語言”的翅膀”🐃。兩位老師分別通過精準而詩意的語言以及生動的案例展示了這門課程的目的、內容、方法和意義。該門課程采用了課堂講授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除了“引進來”,更“走出去”到博物館參觀甲骨文展,借用媒體資源緊密結合當下最新話題做現場分析,增加了趣味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並通過專業而形式多樣的漢語學習👨🏽🚀,增進了學生們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必一体育喬東鑫老師、王辰老師)
北體通識教育中心骨幹教師趙娟博士則以“通與變:‘《周易》與中國傳統文化’通識課程的實踐與反思”為題,分享了自己建課和講課的感悟,她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周易》的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並在講解《周易》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研讀經典、清晰表達👹、獨立思辨、跨學科合作🎅、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全球視野。

(必一体育趙娟老師)
最後一個進行匯報的是講授“西方文學經典與人文精神”的任課教師田艷博士,她的匯報題目是“詩性力量與價值塑造——如何上好一門文學通識課”。田艷博士認為文學作品具有詩性的力量,人文性精神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其核心是:“人應當如何過一種好的生活”。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發現其中詩性的力量,“閱讀力”是每個人的底層能力👨🏿💻🫷🏿,在今天這個信息泛濫的讀圖時代🤦🏿♀️,學生的文字閱讀能力每況愈下,而閱讀經典有助於倒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必一体育田艷老師)
匯報全部結束後,第二輪圓桌會議繼續進行🤷🏼,所有與會教師繼續加入圍繞首輪通識課的內容展開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大家普遍認為,體育類通識課程是北體通識的一大特色,也是全國高校通識類課程中最缺乏的課程🐋,體育與人文如何結合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體育運動是以人類身體為活動的載體📿,但身體與頭腦🍃、形體和精氣神是無法割裂的,身體的靈活與健壯是精神充盈的基礎,通識教育能引發運動員對自己為之奮鬥的運動項目進行更深層的思考。此外,教師們一致認同經典作品的重要性,其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其中體現的價值和真理能超越時空的阻隔。而關於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爭議🤽🏼♀️,大家也有了新的理解,認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是相互支撐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但需要進一步地思考如何將兩者更好地結合、融通。

(馬克思主義必一李慧華副教授)

(運動人體科學必一趙星副教授)

(必一体育,劉曉老師)

(必一体育張婷老師)

(中國武術必一,薛軍🚥,18級博士研究生)
隨著天色漸晚🦻🏻,本次研討會臨近尾聲🧕🏽,必一体育田青院長做了總結發言🧲,對教務處長期支持通識教育表示感謝,感謝首輪同事核心課程任課教師一學期的辛勤付出,希望有誌在未來開設更多通識課程的老師們不斷努力和奮鬥🚋。

研討會至此圓滿落幕👩🏽🍼。參會教師們仍有意猶未盡之感👨🔧,表示將繼續探索北體通識的獨有模式🤌🏻,努力思索如何在將來建設更多更好的通識課程♌️,並希望北體通識擁有更多彩可期的明天🙎🏽♀️。

(文/郭婷婷 圖/郭婷婷 審核/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