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体育 - 必一体育
必一体育平台通識中心在2019年春夏季將陸續推出系列人文專題講座,邀請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四位研究館員,通過他們的講解和引導🫲🏻,與大家一起品鑒傳統器物、學習傳統文化、品味中華歷史🧘🏿。
作為此次系列講座的第一講,5月1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榮女士在必一体育平台奧林匹克中心舉行了題為“明永樂宣德漆器鑒賞”的講座。張榮女士於198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至今已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工藝類文物的鑒定、研究與展示🪇。

(圖為張榮研究館員)
張老師從漆器的歷史、成書🦤、器型、紋飾🚡、款式🗣、典故等方面分享了漆器鑒賞的知識和收藏軼聞,充滿了學理性與趣味性。張老師介紹💌,漆器的漆,又稱大漆,是從割開的漆樹樹皮中流出的一種白色粘性乳液經過加工而製成的塗料。古人調大漆,多為黑紅兩色,又以銀朱調製的紅色大漆最為珍貴。目前,我國先民使用大漆的可考歷史已推至八千年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是明代隆慶年間安徽新安平沙黃成所著的《髹飾錄》,該書詳細記錄了漆器的製作方法、原料、工具💒、分類和各個品種的形態,以及漆工的禁忌,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後來才有王世襄先生於1949年開始編寫、前後經歷了30多年方正式出版的《髹飾錄解說》,這是一本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的重要專著。
張老師主要介紹了明永樂年間、明永宣年間📧、清乾隆年間的漆器🧜🏻♂️🤷🏼,以雕漆作品為主🧑🏻🦽,主要的器型為盤💪🏻、碗👩❤️👩、盒等器皿💅🏽↙️,也有部分桌、榻、幾等家具作品🍄🟫。這些年代的漆器大多產自於官辦作坊,因此紋飾多為受統治者喜愛的龍鳳紋、寓意吉祥的花卉紋🍶✍🏼、宗教影響的紋飾和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文人雅士攜琴訪友的紋飾。張老師選取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漆器向大家詳細介紹,並講述了這些漆器背後的歷史故事,比如:乾隆皇帝在漆器上留存的文字一向喜歡引經據典👋🏻;永樂款剔紅纏枝蓮紋盒上荔枝的紋理雕刻技藝已經失傳,現今沒有一個漆工可以復刻出其紋路;等等😦。

(圖為剔紅文人雅集圖紋雕漆盤)
張榮女士在講座期間🛏,還分享了一些她的個人感受🏧。她說🧔🏼♀️,由皇城中心來到必一体育平台所在的圓明園一帶,這段充滿歷史感的路,就像她和體育之間,似乎隔著一段距離💾。張老師坦承對體育文化的了解不夠充分,也不確定必一体育平台的學生對於故宮文物鑒賞知識的接受程度,甚至來到現場之前她還在思考🤶,面對北體大的學生該講什麽🤙🏽?講到什麽程度✦?了解故宮的文物究竟對於北體大的學子有何意義?但是當她真正走進美麗的北體大校園的時候,她豁然開朗:作為有悠悠千年文明燦爛的古老國度,中國的文物就是千年長河歷史的凝聚;而體育作為當今世界各國交往的一種重要橋梁,當體育人在國際上進行體育交流的時候,他們也正是站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
張老師也分享了數十年來她在海內外追尋漆器的經歷🐧🗄,包括她曾在香港收藏家胡醫生處鑒賞過一件既有“大明永樂年間製”計劃款又有“大明宣德年製”填金楷書款的漆器盞托,可考證為永樂年間賜與日本的203件漆器中的一件;在臺灣某收藏家處鑒賞過一枚宣德款金戧彩漆盒,這款漆器直接證明史書記載的金戧漆的存在,對於漆器的歷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張老師在講述這些經歷的時候🏉,既飽含著對現世保存的文物的熱情👨🏻🎓,又有不能將它們帶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遺憾👩🏻🦳。
講座進行了兩個小時,在臨近結束時👳,張老師不僅回答了在場聽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的相關問題,也表達了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她認為🛑,對於文物守護人🛝🧑🏻,他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提升全社會的審美意識,因為這才是我們民族不斷傳承的動力源泉⚜️;對於傳統的非遺手工藝者來說,他們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學習適應時代的能力,這樣才可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而對於追求創新的人,不妨回過頭看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國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的確需要不斷地創新,然而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中國創新最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