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下午14:00,由必一体育主辦的年度外專講座在師統講堂成功舉辦。本場講座是2019年度必一体育的第二場講座😆,特別邀請到了海德堡大學/基爾大學的羅斯博士(Dr. Michael Roth)主講,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必一周海霞教授為本次講座進行了翻譯。

如果說第一場講座“什麽是跨文化性”偏重理論層面闡釋👧🏽,第二場講座則是基於這一理論的具體案例研究♗,從中可以洞見這一理論在學術研究領域引發的潛能。在本次講座中👼🏻🍍,羅斯博士帶領我們追溯歐洲建築奠基儀式的歷史源頭🤵🏽♂️,探討其在早期藝術中的表現。

首先羅斯博士指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如今人們對一座公共建築開工典禮上舉行的奠基儀式似乎已習以為常,但是對這一現象的歷史圖景卻是知之甚少?所以他試圖從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角度這一現象進行探討↩️👵🏻,揭開這奠基禮儀背後復雜的歷史內容,分析奠基儀式作為重要的宗教儀式的形成過程。
他認為🧝🏿♂️🏯,即使歷經千年,奠基儀式所傳遞的基本信息沒有太大變化——級僧侶或世俗官吏積極參與建造施工🏊🏃🏻➡️,賦予建築物以政治和宗教意義,進而得到社會重視。同時🙎🏻♂️,這種象征性的建立承認了建造活動的經濟和法律基礎。建築物的所有者可以借助奠基儀式通過象征性地交流和精心策劃的禮儀🙂,向所有參與者以及公眾傳達政治意圖🔌。

接下來🧧,羅斯博士著重介紹了奠基和禮拜儀式逐步現代化的過程✮。以及這些禮儀如何與天主教相結合,並如何從16世紀開始在全球傳播🙇🏿。1701年的一份文獻記錄到“第一塊通過儀式入土的神聖的奠基石是雅各的枕頭。”通過研究雅各做的有關通往天堂階梯的夢👰🏽♀️,Ancillon強調在房屋動工時的禮儀參考了《聖經》中的大量內容。《新約》中也涉及到奠基石這個至關重要的比喻🧑🏻🤝🧑🏻:在希伯來人的信件和《聖經》的啟示中,上帝被視為由12塊奠基石所建成的天國耶路撒冷的創始人和建造者👩🏿🎨。信徒保羅繼續完善這一景象,於是他描述教堂是如何在信徒和預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一過程中,基督被視為奠基石。
在公元一千年以前,有關新教堂建立的禮拜儀式一般在已建好的教堂舉行,建築基石入土的程序一般不會被記錄🚵🏽。從十二世紀中葉開始,有關各種奠基的記錄越來越多,其中,法國聖德尼教堂的動工儀式被修道院院長及教堂的贊助人蘇熱修士(Abbot Suger)進行了詳細記錄:1140年6月14日🧘🏻♀️,當大主教們灑完聖水,並呼喚過神靈之後,蘇熱和眾多的大主教✡︎、院長、其他神職人員以及國王路易七世📷,每人把一塊石頭或者寶石埋入地基內——這一記載首次詳細展示了動工和奠基禮儀的過程,尤其是到場賓客的參與👇🏽,這也強調了即將興建的教堂對於法國王室的意義。對其它宗教建築(如西歐和中歐的大教堂🤰🏼、牧師教堂、修道院教堂)的研究表明,從十二世紀開始🛎,當地教區的大主教將基石入土的程序成為動工禮儀的最重要環節。
盡管史料記載了很多教堂的奠基,但詳細過程大都未被記錄地方傳統和禮拜特征很可能體現在西歐西方教堂及其奠基儀式當中。有關禮拜過程最早詳盡記錄來自1924年的一位神學家在其主教儀典中記載了作為宗教典範的禮儀過程,描述了十字架的樹立和大主教在工地的禱告,並加入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主教奠基儀式,使得關於禮拜過程的描述更加詳盡。

羅斯博士引用了海德堡大學學者Jan Assmann的觀點,即“奠基石是‘文化和政治記憶’的一部分”🏆。作為捐贈物🦌,奠基石向後人傳遞歷史信息🚵🏼,這些信息能通過某些細節而影響和塑造後人的認知,所以奠基石也具有與時間膠囊類似的功能。普法茨的選帝侯卡爾·泰奧多爾非常了解奠基石的這一功能:1775年10月2日,他親自將海德堡新城門的奠基石入土👨🏻⚕️🚭,因此這個城門也被稱為“卡爾門”——這一事件被畫家Heinrich Vulcanus所描繪:海德堡行政長官在護衛兵🥿、宮廷人員和市民前向選帝候致意,並請他將奠基石放入地基內,而奠基石已經在祭壇旁邊備好——羅斯博士以Vulcanus的畫作結束了演講。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歐洲政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的奠基禮儀早已成為歐洲的“熱門出口產品“,被世界采用或改變,但它至今保持著明了簡明易懂的象征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