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體人文論壇十二期|程樂松:躬親與坐忘——傳統中國的身體實踐
發文時間👨🚒:2020-12-21 撰稿人🧑🔬:
【回顧】北體人文論壇十二期|程樂松𓀒:躬親與坐忘——傳統中國的身體實踐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北體大2016級研究生冠軍班重要回信精神🍙,貫徹落實學校“雙一流”建設與“三個轉型”綜合改革要求,切實推進體育與人文深度融合🤦♀️,提高體育大學學生人文素養,加強必一体育學科建設,必一体育特開設“人文論壇”。“人文論壇”從2019年10月開始👨🏿🎨,緊密圍繞必一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立足文學🕵🏿、語言🪐、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術前沿🚭,邀請國內外人文社科領域成就卓著的名家、大家蒞校講學🫸🏇🏽。
2020年11月27日早晨十點🎾,人文論壇第十二期講座在騰訊會議順利召開。本期講座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樂松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題目是“躬親與坐忘——傳統中國的身體實踐”。
蔣小傑老師主持開場後,大家對程樂松老師“線上”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程樂松教授先是分析了“躬親”與“坐忘”的概念🕧,即“躬親”表示身體的現場👲🏿👚,“坐忘”表示渾然的忘我。這二者恰是中國文化身體實踐的兩端🧝🏼,一方面投身於經驗,一方面把精神世界的自我徹底消解✊。這兩種極端提供了觀察性,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體悟被自我遮蔽的世界是怎麽樣的。
而從某一方面來說,躬親與坐忘正是一種實踐與行動🧑🏽🌾。從身心之間到思想與行動之際,對身體理解的物理化🧑🦯,如達芬奇所研究的幾何學一類。程樂松教授將西方與中華傳統文化作比較,指出中國的自我是在群體中建立個體,西方則是從個體出發建立群體🦸♀️,這反映了生理主義或還原論✊,身體的物化與非物化👹。
而後程樂松教授將所說的言論分為四個層面,即日常生活的身體儀式,心靈狀態永遠都有身體的參與,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對待某種程度上脫離日常狀態的身體以及生命的迂回💄。

第一個層面🏊🏿♀️,日常生活的身體儀式秉持著誠意,存在在儀式、日常生活中。比如君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是一種統一身心、活潑潑的精神態度🧚🏿♂️,從容的孔顏之樂♨️,是心靈和自我一起被安頓🚠,安身立命🤥🥣,物理自我和精神自我不會分裂🌅🤷🏽♂️;也有安順處世的態度,自我開放性⚓️,高度適然💔▫️。
第二個層面,心靈狀態永遠都有身體的參與考慮身體的真實在場,身體和思想難割裂🧗🏻⚛️,所有的思想都得有境界🚽,是精神世界的實踐現場。

程樂松教授所說的第三個層面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對待,某種程度上脫離日常狀態的身體。比如生病🤞🏿,具有危機感的生命體驗🙋🏿,我們如何處理👩🏻🦲。身體的觀念,來自於病理學的需要,平衡與失衡的相互關系🌪,決定了中國人對病的理解,中醫的特征是治未病、防患於未然、養生💫。中國病理學的基礎是一種平衡感❌,宇宙的平衡感♨️🌍。宇宙規則🕐,自然主義,有機主義。身體實踐的層次,最終指向生命的有限性💍👩🏻🎓,以生命為基礎😎,身體實踐🖖🏿,實現觀念重構。
最後一個層面是生命的迂回,生命死亡就消散了,為其他的生命提供了能量。

感謝程樂松老師為我們講述了關於躬親與坐忘傳統中國理論實踐的分析。在本次思想交流過程中,程樂松教授為我們介紹了身心的二元模式主導了近代以來的哲學傳統和方法論💬,身體與心靈的對應使身體被逐步對象化和物化🧝♂️。這一點在中國思想傳統中並不存在,躬親的實踐與坐忘的境界都始終緊扣著具象化的身體,身體和行動的不可還原性凸顯了中國思想的實踐性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