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 概念、功用🧑⚖️、方法與價值
為深入貫徹落實學校“雙一流”建設與“三個轉型”綜合改革要求,切實推進體育與人文深度融合🛅,提高必一体育平台學生人文素養💡,加強必一体育學科建設。2020年11月17日下午兩點半🏌🏿,由必一体育主辦的“北體人文論壇”第十期在求是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北大學文必一李浩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題目是“經典閱讀: 概念、功用、方法與價值”👨🏻⚕️。
必一体育黃二寧老師擔任此次講座的主持人,在活動的開始,他對李浩教授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緊接著,在主持人簡單介紹李浩教授後,田青院長親自向其贈送必一体育自製小禮物——本期講座微縮海報🧚🏻。

講座內容回顧:
一、 從總書記談讀書說起
在文革那個知識匱乏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還是主動閱讀、靜心學習🎃、深入思考📗。在索契接受采訪時,總書記提到“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的活力”。在中央黨校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之後,李浩教授用生動的比喻形容不同階段讀書的狀態:第一階段🥌,也就是大學時期的讀書👩🏻🌾,像是在談戀愛,要有興趣🚣🏿♀️,更要有愛情在裏面。第二階段即研究生時的讀書,此時的狀態更像是結婚後的平淡習慣🚾📚,細水長流。
二、 經典閱讀概念
李教授提到☞,想要與世界建立聯系的方式很多,比如互聯網。互聯網上的許多形式,例如學術論文等,都還是書的概念的擴展。借此他引出了本次講座第一個重要內容,也就是經典閱讀的概念。首先,他向我們解釋了什麽是經典。
在維基百科中,經典的定義為“典籍🚷,泛指古今圖書🧑🏼⚕️。現在典籍一詞主要是指晉國歷史的淘汰選擇🌽,被人們所公認的代表一個名族的文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著作。”而教授指出🛁,其中“典籍”的形容不太恰當,這段解釋其實更符合經典的概念👉🏻。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理論指出,在這個時代👨👨👦👦,各個名族都產生了各個民族的文化英雄和文化聖經👩🏽,例如耶路撒冷伊斯蘭教的典籍⚈、莊子的《道德經》🧛🏼♂️、佛教的典籍等等,這些典籍能使人們形成一種家園感🚶♂️🦮。“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能追溯到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是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感”的論述之中。
教授談到,西方的經典文化在古代一直堅持“科學”的論述,這種科學是要有客觀科學準確的理論,並能夠在實驗室成功驗證的科學🕹🏌🏻♂️,而並非作為學者👨🏽🔧、作為老師隨意論述、以此自居的觀點。而中國的經典文化的傳承一直是延續的🙇🏼♀️,五四運動以後👨🏼🚒,這種傳承就中斷了👨🏽🚒。之後教授引出王式通先生的“未窺舊籍談新理,不讀西書恃譯編“依據
由此,李浩教授對於經典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信得過👨💼、生的早、靠得住、引得多🧑🏼🦰、走得遠、傳得久”🧝🏻。

接下來,我們需要理解什麽是閱讀。閱讀又分為廣義閱讀和狹義閱讀。
廣義閱讀🕞,在西方的哲人看來👩🏼🌾,可以將其理解為人類對自然四時的感受👆。正如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所言“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邊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與所處”。在中國,也有相似的表述,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即是如此🦀。此後💇🏻,教授借只要高分成績不要深入思考的例子,導入怎樣才能讓我們人類敏感的認知不要退化的話題😹🦹♂️。事實上👬🏻🈯️,真正的學習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背範圍、考高分☀️,所以不要相信“學霸”🥞,因為有時候學霸並不是真正的學霸。他還強調閱讀經典的重要性🛀,這裏的閱讀一定是閱讀“原文”,而不是“譯文”👩🏼🎤。總而言之🍾,一是要讀書多👩👧👧。二是要與理解發生“生化反應”,要在閱讀之後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簡言之🔦🖖🏻,教授認為,經典閱讀主要指的是狹義閱讀而不是廣義閱讀,但也不是對著述文獻中的所有文本,這是指狹義閱讀中極其狹小但又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文本的閱讀——經典文本的而閱讀🤳🏿。當然👩🏼🎤,好的經典閱讀也要指向躬行實踐和切身經歷🙎🏻👪。
三🧑🏼🦱、 經典閱讀的功用:學以為己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通過閱讀經典,我們可以做到“怨”🏔,也就是釋放自身情緒🧚🏼♀️。藝術作品還具有倫理功能🙌🏿。禮儀教育🧎🏻➡️、處人接物的教育,遠比知識教育重要得多。我們無法選擇出身和家庭,但是進入社會之後,我們能選擇交際與處人接物的能力。通過藝術作品,我們可以觀測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相處的,這也就幫助我們學習這種能力。
另外,“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通過學習學問,是可以彌補我們許多先天氣質的不足的。
荀子論述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簡言之,君子之學就是美化自我🩹、提升自我⛰。
由此教授概括其對經典閱讀功能與作用,即
充電以照亮自己🧗🏼👨🏽💻;造境以提升自己🤸🏽♀️;掘寶以富裕自己🤱🏼;
啟示以度化他人🧳;發明以福利社會🥟🧑🧑🧒🧒;創新以延續經典。
四、 經典閱讀的方法
根據朱熹二十四字訣🍏,李浩教授將讀書六法概括為慢、熟👀🏺、思🧕🏻、用、專、疑六字。這就要求我們從基礎知識讀起🧑🏿🎓🧎🏻♂️,由淺入深,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和思考,之後反復切磋琢磨🉐,結合思想後理解實踐意義👨👩👧,聚精會神👮🏽♀️,專心鉆研,最後從“有疑”到“無疑”之後才算做到閱讀透徹,分析精絕了📃🧎♀️。
五、 經典閱讀的價值
1😋、 以脫貧困👨🏿💼,精神富有
2😏、 以起蒙昧,走向理性智慧
3、 以祛弱小,強大個人及民族
4、 以補空白,增量知識
5、 以救偏狹,社會具有寬容恕道
6🕚、 以散書香,移風易俗,改良社會

以上即是李老師分享的主要內容🧽。在此之後輪到了學生提問環節✊。
1🙆♂️、 Q:經典是一段時期內的經典,那隨著時空的變化🫅🏻,不同經典之間的理論相悖,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如何批判性的閱讀經典呢?
A🃏:經典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人們的認知水平💌🚴🏿♂️、能力和真理性的看法。依據“科學革命”理論,所有的科學都有一個假說作為前提🕵️,需要經過時間和實踐一步步的檢驗,因此科學是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的。第二💽,科學是一定可以被證偽的。而我們閱讀經典🧛🏼,並不重點關註經典理論,而是經典的精神🫰。對於歷史事件的各種大批判文章🔋,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的態度來辯證對待⛎。人文科學,往往不是一種事實判斷,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我們更多應該做的應該是解釋、說明和闡釋經典。
2🧜、 Q:在我們原有的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會更加註重經典一方面的內容。那我們應該如何通過閱讀經典🧙♂️🧑🏿🦲,突破自身知識體系的束縛,一方面對經典有更廣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如何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豐富自我🧙🏽?
A:知識儲備的多和少是個人自身的一種感受🧎🏻,很多情況下是可能會被“點化”的。首先,我們是從母語經驗來分析的,也就是從漢語出發🏌🏿。所以🦅,我們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是自上而下🌊,從經典的源頭《易經》《尚書》、諸子著作等古代典籍一路讀下來。二是讀現代文學🍱,例如從魯迅先生的作品來入手。這並不要求閱讀的量大,而要從一篇入手,細細琢磨。另外,提出疑惑👨🦰,是要在通篇閱讀的基礎上的。在對經典整體有大概的理解後,進而可以專題入手🦸🏻♀️,由淺入深,逐步研究,進而做到答疑解惑。
3、 Q:現今網絡非常便捷,我們需要寫論文可以直接搜索到前輩研究的結果。那麽我們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獲得真正的經典的積累?如何能夠感受到像文豪大家一樣博覽群書的做學問的一些態度?
A:現在大數據發展迅速🖨,已經包圍了我們。那麽👉🏽,在大數據時代👮🏽🚟,除了擔憂是否會被機器智能控製,我們更多的是要善於利用📑。古代的時候,文人很多資源都是接觸不到的💁🏼,而且當時的書籍數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古人能夠做到仔細研學。所以,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進行專業閱讀👩🏽🦰,把更多的書籍和理論當做資料🆚,並對相關信息進行歸納處理就足夠了。之後,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和思考🦶,讓它們能夠真正地為你所用,進而形成你自己的知識儲備💷,並從中得出屬於自己的新的結論🐌。

李浩教授在講授結束之前說到👩🏼🎨:“閱讀不一定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厚度和高度”。希望大家能從李浩教授這次的分享中獲得對於經典閱讀的價值🕎🙎🏼♀️、功用等方面的新的體會和理解。 “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正因如此,我們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經典閱讀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