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体育 - 必一体育
必一体育平台通識中心在2019年春季推出系列人文專題講座,上周我們邀請到了張榮女士進行明永樂宣德漆器鑒賞的講座🧑🏽✈️,內容豐富,趣味盎然。作為系列講座的第二講,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孫悅先生於5月22日在必一体育平台奧林匹克中心進行了主題為清帝對歷代古瓷的收藏鑒賞的講座⭐️👰🏼♂️。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孫悅)
對於瓷器,中國人耳濡目染都能如數家珍般說出些青花瓷、白瓷🤵✝️、青釉等珍品種類,但大部分人還是會將自己歸類為“外行人”,因為瓷器鑒賞與收藏的確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專業。從前些年風靡全國的鑒寶類節目,到現在故宮文創成為一個新網紅,孫老師感慨於互聯網與新媒體對於傳統文化宣傳的強大力量,但也憂心於網絡上對於歷史和真實的魚龍混雜,因此📽,他十分願意將研究成果進行分享,讓大眾了解到更“真實“的故宮。
本次講座,孫老師分別從清宮藏瓷的數量統計與品類特征,瓷器來源、品鑒方式、藏瓷功用和清代帝王的陶瓷鑒賞觀幾個方面對古瓷做了介紹🕌。孫老師定義的古瓷,即明代以前(含明代)的陶瓷器物💇🏽♂️。他對故宮博物院現存陶瓷類文物進行初步統計,得悉這類清宮舊藏的古瓷數量約有一萬余件。若加上原屬清宮收藏、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瓷器,這一數目還會有所增加♏️🧸,然總數應在兩萬件之內🤦🏻♀️🎢。

孫老師通過對清代收藏瓷器進行統計,初步確定其來源主要有四種方式:明代舊藏、納貢🧚🏽🍖、采買🎰、抄沒家產。據明末成書的《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說明在明代後期,已有大量古瓷入藏明代宮廷內府;官員進貢是指清代帝王每逢萬壽、元旦、端午等佳節慶典,都會接受宗室、臣工的進貢,即所謂萬壽貢、年貢、端午貢🧑🏼🏫。這些呈進的貢品之中,包含有大量歷代古瓷👮🏼♂️;采買是指清代織造、鹽官、關差等官員身負為內廷辦貢之責,辦貢經費由皇帝出資製買物件的方式。乾隆皇帝曾有諭旨⬛️:「惟織造🦻、關差、鹽差等官進貢物件🏄🏿♂️🫳🏻,向系動用公項製買😘,以備賞賜之用🐥。」查閱各朝貢檔,可以發現三織造🚣🏽♂️、各處官差、鹽差等人采買的貢品中🚅,幾乎每年都有古瓷珍品;部分貴胄臣僚因種種原因獲罪之後,家產大都被抄沒🪦,他們收藏的歷代古瓷在內的珍品🤜🏽,也就理所當然地充實了清代宮廷收藏♘。最著名者如乾隆時期的權臣和珅,在嘉慶四年被抄沒家產時,即查抄其有「磁庫兩間」🚹。
孫老師認為清帝對古瓷收藏的價值:其一,保存大量古瓷珍品。由於收藏來自最高統治者的意旨,它使得大量古瓷珍品免於流散民間,充實了清宮內府收藏🗞,亦奠定了今日故宮古陶瓷庋藏的格局和規模🫸🏼。其二,提升了瓷器在藝術收藏品中的地位🔻👐。到了清代,由於雍正、乾隆等帝王的喜愛,歷代古瓷得以進入宮廷💂♀️,成了內府收藏的珍品,此時🙅🏽,瓷器方可和銅👩🏿🍼🔩、玉器等有了相等的藝術地位3️⃣,列於文人清賞的審美範疇。其三,影響清代本朝的官窯生產。一些古瓷被當作樣本送交景德鎮照樣燒造,一些古瓷的釉色和造型也成為清代官窯瓷器仿製的標準🐄。其四,指導🕊、引領了後世的瓷器收藏與鑒賞。以帝王為代表的宮廷階層對於古瓷的收藏🏞、品鑒👨🦽、仿製等活動,實則反映了當時的知識階層對於瓷器文物的鑒賞標準。這一標準波及民間🍽,形成了陶瓷類器物收藏的熱潮😎。後世乃至今日對歷代古瓷的認知、鑒藏,很多都是以清代帝王的宮廷收藏為標準的🎉。
對於現在網上流傳的戲言“乾隆品味”這一話題🤾🏿♂️,孫老師認為正是源於雍正🖕🏼、乾隆等帝王對於瓷器的喜愛,才得以現世留存的珍品😣,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皇家主導之下對瓷器類文物進行大規模的收貯、整理、品鑒、研究🤸🏼,這些收藏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流風遺澤💅,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