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下午15:30🙇🏻,由必一体育主辦的年度外專講座在師統講堂成功舉辦🧑🏼🦱。本次講座也是此次外專講座的第三場講座,特別邀請到了蘇珊·裏希特教授(Prof.Dr.Susan Richter),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必一周海霞教授為本次講座進行了翻譯。

1.
第一場題為“跨文化性”的講座中🍠,裏希特教授從學術史和概念史的角度對“跨文化性”進行了梳理和討論。第二場講座🪫,羅斯博士對歐洲奠基禮儀式進行充分的探討🪩。裏希特教授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奠基禮的跨文化探討。

2.
裏希特教授認為歐洲基督教奠基儀式是全球福音戰略的一部分,也是歐洲殖民擴張的一部分。在亞洲尤其是日本和中國,這一戰略企圖在19世紀受阻👩🏼🎨,因此被記載的奠基儀式非常少。她的觀點是建房禮儀的形式布局均依賴於教會用地的的財產關系,以及亞洲建房者的宗教信仰,還有當時的政治形勢。

3.
接下來裏李希特教授帶領大家回顧了十六至十七世紀早期的相關歷史。在印度果阿,教會祈禱室🚵🏼♀️、教堂和培訓機構的土地通常沒收自印度人手中,所以,這些地產都歸屬耶穌會所有。1540至1541年,即耶穌會教士到來之前,當地印度人受葡屬印度當局脅迫,不得不放棄所有印度教寺院和其它宗教場所——所謂“合作”實屬迫不得已。在日本,耶穌會教士占有大量地產,在1569至1570年的長崎,教士在宗教和世俗領域均享有權威,所以他們也執行管轄權。葡屬印度的行為也被教士在日本使用,當時土地歸屬教會之後🍀🦥,原有的寺院和其它建築一律拆除,可二次利用的建築材料均被修建教堂和學校——在這一情況下,教會建築奠基禮儀被理解為當地文化和宗教的轉型,同時體現新建教區的正確信仰——儀式所用的奠基石通常取自現有建築材料,要麽被掏空👨🏿🦰,要麽被題字裝飾,然後埋入地基內𓀚。

4.
在澳門🚼,情況則完全不同。1513年,第一位可考證的葡萄牙人Jorge Alvarez在中國珠江三角洲登陸,時值明代正德八年。但很快葡萄牙人便意識到,中國不同於其它亞洲帝國,無意與與西方人展開貿易。葡萄牙人成功促使教皇格裏高三世在1576年1月23日將澳門升為教區。1565年🚶🏻♂️➡️,耶穌會教士建立聖保祿教堂,1601年被燒毀🤌🏿,教士想盡快重建,動工奠基定於1602年的平安夜👩❤️👨。參與奠基的不僅有耶穌會教士和葡萄牙教徒🪶,還有即將皈依的日本基督徒和大概兩百名中國人,還有非基督徒的建築工匠,包括石匠、木工和普通搬運工。盡管澳門聖保祿教堂的奠基儀式沒有同時綜合歐洲基督教和中國建房禮儀,但依然展現了多元文化的影響,因此📍,開工禮儀以務實姿態滿足了雙方利益,證明耶穌會傳教士範禮安的文化適應政策是耶穌會向非基督徒的中國人妥協的原因。

5.
在當今中國,奠基禮儀儼然成為教育、醫療或商業機構建築動工之時向媒體展示的主要部分😔,這一禮儀的功能已經被大眾熟知👉🏽,並成為公共慶典的規範,體現了文化上的適應和統一👩🏻✈️🧎🏻♂️➡️。這種典禮通常體現官方的支持,並通過一起安放基石的儀式,將委托人🧚🏿♀️、捐助人、設計者和使用者塑造成一個團體🚴♀️,比如🛞: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奠基儀式。這裏,我們能看到語義上(這裏指用詞方面💪🏿,因為之前中文裏沒有“奠基”一詞)和禮儀上(而非宗教儀式上🧚🏿👨🏼🎨,因為今天已經逐漸世俗化)的跨文化交流🟪。隨之而來的是將新的文化元素融入自身的中國社會傳統和政治語言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自身文化,另一方是廣為人知的程序和儀式🧡🍗,其中已經沒有任何源自歐洲的基督教成分。
6.
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奠基石是一座建築物埋入地下的見證🪑。即使建築物已不存在,奠基石仍可通過鐫刻其上的文字向後人表達當初建造的目的,所以成為考古學的重要實物資料。這一功能或許是奠基禮儀上文化交流的成功之處:將時間停留在基石入土的一刻,從而🙍,有關建造的過程和人物似乎可以永存🍮。
問答環節舉隅☯️:
Q1:體育的跨文化性👨🏼🌾,體育作為一種非功利性的活動,廣泛的滲入到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國文化中默認體育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價值較低🗯。我感覺海德堡大學在跨文化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學派👨🦽➡️,世界上有沒有別的學派的別的觀點🙎🏻♂️?
A:不管在哪裏都不該輕視體育人🐑,許多體育人取得了體育和社會上的成就。體育大學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讓人們認識到體育人是身體和智慧的統一⛑🧑🏽🦰。
這個理論在全世界仍然在討論,海德堡並非唯一一個推崇這個方案的,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該方案開始於美國,但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推崇。

Q2😗:如何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規避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
A:本土文化🎓,就中國來說🧑🏿🌾,中國是多元化的🦻🏼,中國有很多歷史文化🤟🏽,清朝滿族人必須先學習漢族文化🤹♂️,我們現在會說明清構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一直有外來文化的融合因素。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中外雙方都能在交流中受益。文化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有很多層次的,認同可以是跨文化認同。沒有絕對正確的闡釋。

Q3🖌:在後殖民理論下✤,你如何看待奠基儀式的世俗化?
A:歐洲也有奠基儀式被世俗化的現象。原因🐤:宗教因素的奠基儀式是為了獲得上帝的護佑,現在不再有這方面的需求。而現在會在奠基石裏放入錢幣(世俗),以前會放入紀念幣(有宗教因素),現在有的奠基儀式是為了宣傳個人的投資貢獻🥹,具有功利性。
Q4:國內更註
重自然科學,相對輕視人文科學☑️♒️,如果要在理工類大學開展一門文學類通識課,世界上有沒有什麽好的嘗試呢⛹🏽♂️?
A:我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來解釋:饑荒與氣候變遷緊密聯系在一起。研究者研究樹木的年輪🤰,假如這一年氣候變惡劣🕠,會影響樹木的生長。自然科學的學者(如環境學)能用精確的數據來作為支撐。

“本土文化”補充:體育大學假如2020年在奧運會奪冠,自豪感會是屬於中國國家認同的一部分,但奧運會源自希臘,現在被世界所接受。實際上,也就是說文化間都是有交流的。奧運會作為創意和設想,也在不斷發展。
講座回響
有幸聽到了 Susan Richter關於跨文化性的報告🏒,Susan從頭至尾為我們傳達了文化是一條流動的河流這樣一種開放的觀點。跨文化性不僅是文化與文化之間再認識再研究的一種觀點,而且同樣的為我們創造力極大的學術生產力。不僅是文化之間可以跨越邊界,學科與學科也可以跨越邊界⌚️,人文社會學科與自然科學學科的結合極大的拓寬了人類視野。
下午的講座則更見兩位頂尖學者的學識之廣博👨🏻🚀🧑🏽🚀,從西歐到中國,從中世紀到當代,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以奠基儀式的發展為線索,以小見大,以小小的奠基儀式來為我們闡述具體而生動的跨文化性的研究範式👲。最後🗄,面對袁老先生關於體育跨文化性問題的回答🏄🏼♂️,更是使我們這些學生深感身上傳播體育文化責任之沉重。天下英雄出我輩,本次高水平的講座為我們點亮了體育跨文化研究的一盞學術明燈,我輩當奮起🌮,秉起前人的明燈❇️,站在巨人的肩膀👨🔧,推動人文與體育的跨文化跨學科交融⬇️。
—19必一体育孟令雨
隨著世界溝通交流的深入,大學全球化🕷、學術學問全球化不斷發展🫃🏽,跨文化、跨學科研究成為必然要求。海德堡兩位學者從全球化史觀談跨文化性方案設想到以具體奠基儀式實例探討國別跨文差異和特點。主講學者觀點偏僻入裏,在整個講座過程中頻現引發聽眾產生新思考的觀點。
周教授的翻譯自然流暢,句內意群安排和段落整體把控力都很精準🤩,聽眾能較輕松的通過傳譯了解跨文化性方案這一專業度較高的觀點💁🏿♂️。
主持人老師綜合能力很強💆🏻♂️,講座導入收尾及換場過度處理的靈活自然,中德雙語與主講人和觀眾應接及時避免了場上空白時間👨🏼🔬。
會中了解到,今日系列講座籌備了近一年。主講主題選擇、會場翻譯🧖♂️🍨,講座組織安排都能體會到必一体育的細致細心,希望必一体育今後有更多這樣的精彩講座。
—18級武術必一李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