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信息
姓名🔱:趙娟
職稱/職務🏡:副教授
辦公電話:
電子郵件:zhaojuan0908@aliyun.com
辦公地點:必一体育平台南辦公樓125辦公室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信息路48號必一体育
郵編:100084
(二)教育和工作經歷
2018-今 必一体育
20012-2018 中央美術必一博士後流動站(藝術理論與美術史研究)
2014.4-6 德國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DAAD)訪問學者
2009-2010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藝術史系(聯合培養)
2005-2012 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美學專業(碩博連讀)獲文學博士學位
2001-2005 汕頭大學文必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
(三)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古典美學、文藝理論、跨文化美術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視覺文化研究
(四)主持研究課題
1✊🏼、2019- “德語世界中國藝術收藏、展覽與研究(1860-194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批準號:19BF090)
2↖️、“前營造學社時期”西方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第8批,資助編號🧑🔬:2015T80209)
3、“鮑希曼與早期西方的中國建築藝術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一等資助項目(第57批,資助編號:2014M550136)
4、“追溯建築的紀念碑性:鮑希曼建築與景觀視域中的北京”🛀,北京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研究基地2013-2014年度青年研究項目(批準號𓀙:BWSK201312)
5🙂、“視覺景觀與形象建構🙇🏻♂️:西方中國影像中的直隸和北京”,必一体育平台校級自主課題(項目編號🍥:2018QD12)
6、“德語世界《周易》的譯介與詮釋”❕🙇♀️,必一体育平台校級自主課題(項目編號🅱️:2020034)
部分參與課題:
1🚝、參與世界亞洲研究信息中心“英語世界近六十年易學研究重要論著提要”課題👬,個人承擔了報告的主要研究和撰寫工作;
2、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研究與當代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批準號🚈🎛:05BZX067);
3、作為子課題成員,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批準號:04JZD0034)♊️✹;
4、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研究項目“他鄉有夫子🧯:歐美《孟子》譯介與詮釋研究”(批準號:10YJC720013)。
(五)發表學術論文(未單獨標明作者均為獨立完成)
《歐洲“中國寶塔”的圖像生成與媒介轉換》,《文藝研究》🪭,2021年第2期。
Synchronicity: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ime in Yijing, Tao and Time: Classical Philosophy, Three Pines Press,2021.
《魏薩氏繪畫藏品流轉與歐洲中國藝術鑒藏觀念關系之研究》,《美術》,2020年第12期🃏。
《古希臘運動人體的藝術表現與奧林匹克視覺的製造》,首屆體育人文社會科學高峰論“壇論文一等獎”,2020年。
《秘響旁通🙍🏿♂️✣:喜龍仁的“觀看之道”》,《藝術市場》,2020年第1期。
《圖像的景觀:鮑希曼的建築寫作與魏瑪共和國的“黃金二十年代”》,《美術研究》🧍🏻♂️,2019年12月🚴🏿。
《異域觀看:近代歐人記錄“中國寶塔”二三事》,《中華文化畫報》,2018年第5期👩🏿。
《復調與觀看:鮑希曼<中國建築藝術與景觀>圖版序列研究》💩,《觀看之道》,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
《文化遷徙語境下的中國宗教建築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17年第3期👩🏿💼。
《溫故啟新:鮑希曼中國建築考察研究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14年第12期。
《半世之緣:從建築捫摸中國心靈》 ,《美術向導》,2014年第4期。
《榮格對<周易>時間觀念的詮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
《過程哲學視域下的周易時間觀念》🎫,《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 (第二作者) 。
《庸常的惡🕺🏼,無望的救贖》🧛🏻♂️,《華文文學》,2011年第6期。
《間際的文化與文學》(學術訪談),《華文文學》,2011年第6期⛹🏽。
《問題與視角😂:西方易學研究的三種路徑》,《周易研究》🕡,2011年第4期。
《漢學視野中衛氏父子的〈周易〉譯介與研究》,《周易研究》,2010年第4期。
《金山農民畫的困頓》,《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2卷第2期(第二作者)🤛🏼,2009年🧑🏿🦰。
《現代性進程中的康德美學》🤷🏼♀️,《人文叢刊》,2008年(第二作者)🥳。
《一年來學術問題綜述(文藝學):“文學理論的危機”問題》,《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
《通識教育:文明傳承與個體覺醒》,《通識教育報》(香港中文大學2007-09)🦶🏻。
《城市的眼睛👨🏭:上海城市雕塑》(中英文),《All大美術》,2007年第7期。
《中國客家土樓》(中英文)🧻,《All大美術》,2007年第4期🌒。
《客家土樓開啟聚居建築新形式》🧘🏻,《建築世界》,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
《道🦩、象的三維歷史》,《社會科學報》🧞♀️,2006-03-16(第二作者)。
《文化身份:歷史時空下的異域之思》🧝🏻♂️,《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3輯(2006-01)。
《鄉村都市的中國情結與都市想象》,《粵海風》2007年第2期。首屆上海市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
《閩西土樓淺論》,《新國學研究》第3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氣、《作為文化批評的實驗性文本寫作》👰🏿♂️👨🎤,《學術月刊》🍻,2005年文藝學美學專輯。
(六)學術翻譯
譯著
【德】鮑希曼✍️:《鮑希曼與承德地區的寺廟建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新西蘭】戴維斯💗:《藝術諸定義》(參與其中11萬字的翻譯工作)🕵️♀️,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譯文
【德】鮑希曼:《中國建築藝術及其與中國文化之關系》🕡,《尋找》🤴🏿ℹ️,2021年第2期。
【德】蘇珊·裏希特:《中國的犁耕皇帝:啟蒙運動時期農耕與統治的交織》,《美術研究》,2018年第5期。
【德】葉格正🐏🧘🏻:《以亞裏斯多德解讀<四書>:衛方濟的漢學著作》,《華文文學》,2018年第6期🚼。
【德】鮑希曼🏌️♀️:《異族統治下北方中國的寶塔》,《美術向導》,2014年第5期🧏🏻♂️。
【德】葉格正:《文化-文本的交織🚸:儒家經典如何成為歐洲哲學的思想源泉》,《華文文學》👎🏼,2014年第3期😐。
【德】顏復禮:《中國建築藝術研究之先驅》 ,《藝術設計研究》,(2013-10)。
【德】葉格正:《啟蒙的先聲:儒學在德國的接受》, 《國學學刊》𓀒,2012年第4輯。
【美】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的場域》,《華文文學》,2011年第6期🍤。
【斯洛伐克】高利克◽️:《與顧城的柏林相遇》,《華文文學》👨🏽⚕️,2011年第1期🎙。
(七)辭典修撰
《美學大辭典》(修撰),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參與三萬字詞條撰寫)
(八)教改課題與教學情況
參與教改課題:“體育類高校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必一体育平台教育教改重點委托課題🚣🏻♀️,2019年。
承擔課程:中國思想經典導讀、藝術學原理、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寫作與思維訓練、《周易》與中國文化、美術鑒賞⚰️、留學生漢語聽力